我国低碳冶金技术迈入世界第一方阵,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11月2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简称“中钢协”)披露,“十四五”时期我国钢铁行业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中取得突破性成就,尤其低碳冶金技术创新及应用跻身世界第一方阵,一系列前沿示范项目落地,为全球钢铁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低碳冶金技术引领全球多项示范工程落地见效
我国钢铁行业在低碳冶金领域实现多项技术突破,标志性项目相继投产。河钢建成全球首例“氢基竖炉—近零碳排电弧炉”新型短流程项目及全球首条氢冶金绿色汽车板连铸生产线;中国钢研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条纯氢竖炉示范线成功运行,实现纯氢冶金从“0”到“1”的跨越,其纯氢还原铁生产稳定运行2000小时,产品金属化率达97%~99.4%,总体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此外,薄带铸轧、高炉渣干法粒化等前沿技术也逐步落地应用。
中国钢研的纯氢冶金技术以100%氢气取代碳作为还原剂,反应产物仅为水,实现过程零碳排放,还能避免碳污染提升产品纯度。该技术突破了“工艺+装备+软件”全链条关键技术,开发了纯氢分体式竖炉等6大核心装备,解决了高温加热、物料粘结等行业难题,为绿氢在冶金领域的应用打通通道。
产品结构持续优化高端钢材支撑重大需求
“十四五”期间,我国钢铁行业在产能减量调整中推动结构优化,基础用钢高端化成效显著。2200兆帕级特高强度桥梁缆索用钢、“手撕钢”“蝉翼钢”等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高强耐磨钢、高强度变压壳体用钢等实现进口替代;第4代核电用第三代超大输量管线钢、高温气冷堆镍基合金焊材、高速列车轮轴及转向架用钢等全球首发,全面支撑国家重大工程与重大装备的用钢需求。
智能制造加速落地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
科技创新成为钢铁行业效率提升的核心动力,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已成行业共识。中钢协重点统计企业的高炉、转炉劳动生产率分别提升15.7%、13.2%;95%的企业已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机器人应用密度达65台(套)/万人。研发投入持续加大,2020年—2024年,重点统计企业研发费用从1118亿元增至1565亿元,增幅达40%,为技术创新提供坚实保障。
绿色低碳成效突出清洁生产体系规模全球最大
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钢铁生产体系,污染物排放大幅削减。“十四五”期间,钢铁行业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较“十三五”末期普遍下降50%以上。今年前三季度,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重点统计企业总能耗同比下降0.54%,吨钢可比能耗下降0.6%,排水量同比下降5.88%;吨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分别下降12.64%、13.55%。
中钢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表示,下一步钢铁企业需继续提升钢材科技含量和有效供给能力,促进供需良性互动,进一步提升经营质量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