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5)》发布

来源:网络 时间:2025-09-25 09:21:20

  9月24日,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现场传来关键消息——由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制的《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正式亮相。这份报告系统呈现了2024年以来全国碳市场的建设进展与运行成效,成为解读中国碳市场从"规模扩张"向"质效提升"转型的重要窗口。
  行业覆盖破局:三大高耗能行业入列,民航蓄势待发
  扩大行业覆盖是碳市场发挥减排效能的核心抓手,这一点在《报告》中得到充分体现。2025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高耗能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标志着我国碳市场从发电行业单一覆盖迈入多行业协同管控的新阶段。
  《报告》明确,新纳入行业的制度奠基工作已基本完成。目前,生态环境部正加速推进三大行业的配额分配方案编制,1334家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已对外公布,碳排放数据月度信息化存证全面启动,企业账户开立等前期准备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中。值得关注的是,民航业的纳入进程也在加速,中国民用航空局已启动核算核查指南编制与参与方案研究,有望成为下一批进入全国碳市场的重要领域。这种梯度化扩围的布局,既兼顾了行业减排紧迫性,也为市场平稳运行预留了适配空间。
  市场活力迸发:交易规模创新高,功能逐步显现
  随着制度完善与参与度提升,全国碳市场的活力持续释放,成为《报告》凸显的核心亮点。2024年,碳排放配额年度成交金额达到181.14亿元,创下2021年市场启动以来的年度新高;截至2025年8月底,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达6.96亿吨,累计成交额突破478.26亿元。这一系列数据印证了碳市场对市场主体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除了规模增长,市场运行质量也同步提升。《报告》指出,当前碳交易价格能够有效反映市场供需关系,交易主体的参与意愿显著增强,交易产品与交易方式也在逐步丰富。这种良性发展态势,正是碳市场"价格信号引导—要素优化配置—技术创新裂变"传导链条逐步成型的体现,为通过市场机制推动减排奠定了基础。
  履约管理趋严:清缴率再创新高,监管体系发力
  配额清缴作为碳市场的"核心约束机制",其执行效果直接关系市场公信力。《报告》显示,2023年度配额清缴完成率高达99.98%,较上一履约周期进一步提升,刷新历史纪录。从区域表现看,全国28个省级地区实现100%履约,较前两个周期有明显增加,仅4家重点排放单位未按时足额完成清缴。
  对于未履约主体,各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已依据相关《条例》依法依规处理,彰显了碳市场监管的刚性。这种高标准的履约成效,背后是"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理念的深入人心,也反映出重点排放单位的碳减排意识正在持续强化。正如业内专家所言,高清缴率是碳市场发挥约束作用的重要标志,为后续市场深化发展筑牢了信任基础。
  未来方向明确:深化改革与开放,打造国际标杆
  在总结成效的同时,《报告》也勾勒出我国碳市场的中长期发展蓝图。未来,中国将从制度完善、国际合作、功能升级三个维度发力,加快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制度层面,将持续健全市场运行机制,通过完善配额分配、丰富交易产品、强化数据监管等举措,进一步释放市场配置资源的效能。国际合作方面,将深化与相关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在碳市场技术、方法、标准等领域的互认,推动基于自愿减排交易的双边与多边合作。这一开放姿态,既顺应了全球气候治理的协同需求,也为我国碳市场对接国际规则预留了空间。
  从更宏观视角看,此次《报告》释放的信号,与"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是实现'双碳'目标核心政策工具"的定位高度契合。随着行业覆盖持续扩大、市场功能不断完善,我国碳市场正逐步成为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培育低碳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平台,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注入持久动力。

免责申明:凡本网所转载之内容仅供参考,其中任何观点均不代表本网立场,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文章中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如有任何疑问均可致电上海华诚金属网021-56785508。
  • 资讯
  • 电话
    固话:021-66788265
    客服:18017717126
  • 咨询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