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幅提升不锈钢下游进口产品关税,全球格局受冲击
综合外媒消息,近期,美国为刺激本土资本对不锈钢产业的投入,将不锈钢下游进口产品关税从25%大幅跃升至50%。然而,行业资深分析人士指出,这一举措难以撼动已相对稳固的全球不锈钢产业链格局。长期以来,美国不锈钢市场对进口依赖程度颇高,在一些年份,进口渗透率甚至超过30%。并且当下美国不锈钢市场呈现供需双弱的态势,本土钢厂为确保利润,优先集中生产304等市场需求大的主流牌号产品,这使得铁素体不锈钢等小众品种的供应紧张状况愈发严重。
尽管美国期望借助高关税促使制造业回流、推动本土不锈钢产业发展,但实际情况却面临诸多阻碍。美国本土钢厂虽在短期内因关税保护获得一定优势,可由于镍、铬等关键原料对外依存度高,成本优势难以长久维系。同时,高关税政策导致进口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下游企业采购成本飙升,进一步抑制了市场需求。
在这一复杂严峻的形势下,以海尔集团为代表的中国企业积极探索应对策略,通过“本土化生产+供应链优化”的组合拳,成功有效对冲了关税冲击。海尔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肯塔基州等地投资建厂,并收购GE Appliances,实现了北美市场80%的产能本地化,如此一来,仅需承担2-3%的进口零部件关税。2024年,即便在关税压力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海尔北美收入仍逆势上扬,市场份额提升了0.5个百分点,有力彰显出“美国制造”标签在当地市场所具备的重要战略价值。
此外,中国众多企业还通过技术升级与市场转移来化解压力。太钢、青山等企业加速在核电用钢、超薄箔材等高端产品领域的研发进程。由于这类高端产品技术壁垒高,美国对部分光伏设备关键部件给予了关税豁免,这表明技术领先的产品依旧能够进入美国市场。同时,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不锈钢出口占比显著提升,例如中东地区光伏支架用不锈钢需求每年增长30%,已然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在产业链协同方面,像海尔通过墨西哥工厂供应零部件,成功规避美国对东南亚国家的关税限制,并且联合下游家电企业优化全球供应链布局,提升整体运营效率与抗风险能力。
美国的这一关税政策,加剧了全球不锈钢贸易的区域化分化。短期内,中国对美直接出口不锈钢量急剧下降,近乎归零,但转口贸易仍存在一定操作空间;从长期来看,中国凭借全球最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正加速推进绿色转型与智能化升级,在全球不锈钢产业竞争中持续巩固自身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