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化膜稳定性及不锈钢耐蚀性研究取得进展

来源:网络 时间:2022-02-18 11:31:46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马秀良、张波以及博士生魏欣欣等,利用在过钝化电位下的阳极极化处理,在不破坏不锈钢钝化膜的同时实现了对金属表面原子构型的重构,使不锈钢在酸中的活化时间最高延长了两个数量级,大幅度提升了钝化膜的稳定性及不锈钢的耐蚀性能。
 
  不锈钢表面几纳米厚的钝化膜赋予其优良的耐腐蚀性能。钝化膜的稳定性是决定不锈钢耐蚀性的重要因素,也是腐蚀领域备受关注的基本科学问题之一。1930年,科学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铁表面的氧化膜在稀酸中很快发生溶解失效,但当将其从铁基体剥离转移到塑料载体上时,就可以在稀酸溶液中保持相当长时间免遭腐蚀,这一实验现象说明了氧化膜与金属基体的电接触对于氧化膜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1962年,有学者提出还原溶解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合理的解释,认为表面氧化膜下的铁基体发生氧化溶解,同时氧化膜发生还原溶解,且金属基体的氧化溶解速率决定氧化膜的还原溶解速率。由于该过程的速度控制步骤发生在氧化膜与金属界面处,这意味着界面结构可能对钝化膜的稳定性有显著影响。长期以来,关于金属钝化膜稳定性的研究集中在钝化膜自身的特性,钝化膜与金属的界面原子构型对钝化膜稳定性的影响鲜有关注,二者之间的关系尚未建立。
 
  研究小组使用像差校正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比在稀硫酸溶液中浸泡前后的FeCr15Ni15单晶合金表面钝化膜的剖面显微图像发现,原子尺度平直的钝化膜/基体界面变得起伏,这说明在界面处发生了基体的非均匀溶解,在实验上证实了还原溶解理论的合理性;
 
  基于这一实验现象,研究利用在过钝化电位下的阳极极化处理,促进金属在界面处的阳极溶解过程,并抑制表面钝化膜的还原溶解过程,实现了在不破坏钝化膜的同时对异质界面原子构型进行重构。
 
  该研究实现了原子尺度的界面重构,提高了钝化膜的稳定性及材料宏观耐腐蚀性能,建立了界面原子构型与钝化膜稳定性的关联,为进一步提高不锈钢的耐蚀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并在原子尺度上对过钝化机制给予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这一成果是继揭示氯离子击破钝化膜机制(Nature Communications,2018)后,该团队在钝化膜研究方面的又一项重要进展。
 

  文章来源:凡本网所转载之内容仅供参考,其中任何观点均不代表本网立场,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任何疑问均可致电上海华诚金属网021-56785508。 

免责申明:凡本网所转载之内容仅供参考,其中任何观点均不代表本网立场,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文章中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如有任何疑问均可致电上海华诚金属网021-56785508。
  • 资讯
  • 电话
    固话:021-66788265
    客服:18017717126
  • 咨询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