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生态地质勘查应用实践
来源:网络 时间:2021-07-19 12:33:25
目前矿区修复治理中面临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特征不清、生态环境影响机理不明,缺乏系统的监测体系等问题,不利于聚焦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展专项修复,影响矿区环境修复治理工作的安全高效开展。有必要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展系统监测,开展专项监测技术方法研究,建立综合监测技术体系,为矿区生态环境的高效修复提供保障。
为此,王佟教授级高工与李聪聪高工共同在《煤炭学报》2021年第5期撰文“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监测技术与方法”,同时,王佟教授级高工以“黄河上游高原高寒地区煤炭生态地质勘查应用实践”为题在“黄河流域矿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专题发布会对相关成果进行了详解。
创新点
以我国黄河流域源头区露天煤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工程为研究对象,针对聚乎更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不同阶段的监测目标,综合运用卫星遥感、低空无人机遥感和信息化相结合的技术,研究了遥感在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治理效果可视化评价、工程监测等方面的应用,从遥感监测的角度系统研究了高原高寒地区煤矿山环境修复治理的技术方法,构建了聚乎更矿区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监测模式,为黄河上游高原高寒地区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和长效持续监测监管提供技术保障。
王佟,男,1959年5月生,甘肃会宁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煤炭地质总局首席专家组组长,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4项,发表论文42篇,出版专著5部,专利授权14项,2013年分别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和“孙越崎能源大奖”,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
研究方向
煤炭地质勘查与煤炭生态地质
主要成果
致力于我国煤炭地质勘查理论与技术研究,根据我国煤炭地质勘查技术的发展,提炼深化了从煤炭资源到煤系资源、煤盆地资源的地质理论认识,推动了不同时期煤炭地质行业的转型发展。创新性地将煤炭地质学理论与生态学理论结合,揭示了煤及其煤系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对生态环境和其它自然资源的影响机理,提出了煤炭生态地质勘查理论,系统划分了我国煤炭生态地质勘查分区,为我国煤炭行业的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内容仅供参考,其中任何观点均不代表本网立场,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任何疑问均可致电上海华诚金属网021-56785508。
免责申明:凡本网所转载之内容仅供参考,其中任何观点均不代表本网立场,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文章中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如有任何疑问均可致电上海华诚金属网021-56785508。